产业集群 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作者: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2-05-25
产业集群
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国的产业集群最早出现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和浙江,在外商投资和乡镇企业等其他非公经济的带动下,在这些地区形成了大量的各式产业集群,并很快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浙江省经贸委的不完全统计显示,2003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的制造集群有149个,工业总产值合计1万亿元,约占全省制造业总量的50%,其中产值超过50亿元的有35个,超过100亿元的有26个,200亿元以上的有6个。另据广东小企业局2004年的资料显示,在广东的1551个建制镇中,社会总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274个,其中经济规模达到20亿元的有130多个,大的能达到100亿元至150亿元,而这些城镇的经济发展主要归功于各地的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通过对我国产业集群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的集群发展现状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一)产业集群具有明显地域聚集性
    我国的产业集群从区域分布来看,其本身就具有地域聚集性,绝大部分的产业集群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和江苏南部,其中尤以浙江为最,它是目前我国产业集群最多的省份。从产业类型来看,浙江的产业集群包括绍兴的轻纺产业集群、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集群、海宁的皮革产业集群等,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轻工业产品。同样的情况在广东也十分普遍,其产业领域涉及玩具、食品、服装、电子(包括IT业)、家电以及陶瓷建材等。当然,除此之外全国其他各省(区)也还分布有一些产业集群,例如北京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河北清河的羊绒业产业集群、福建晋江的运动鞋产业集群等,只是这类集群比较分散和独立。
    (二)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较低
    我国产业集群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量上有了一个迅猛的发展,但发展质量却不是很高。从产业集群涉及的产业类别来看,主要都集中在传统的制造加工业。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产业集群目前一共涉及了近40个工业行业,其中食品制造业、建材、机械制造工业、纺织业、塑料制品业、服装及缝纫业等为高进入行业。这些产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很低,资本含量也不高,属于典型的低附加值产业。
    在90年代后,我国也逐渐形成了一些高科技产业集群,但即便是这些高科技产业集群,其集群内的企业实质也是扮演的没有核心技术的制造商的角色,比如苏州和东莞的信息产业集群,基本上是韩国、中国台湾等地的电脑零部件的加工制造基地。
    (三)产业集群的发展呈现“一小一大”的态势
    所谓的产业集群发展的“一小一大”是指,我国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是典型的小企业集群,而“大”则是指我国大多数产业集群的整体市场规模和生产规模都比较大。从企业规模来看,我国的绝大部分产业集群是由中小企业构成的,学者钟朋荣形象的称其为“小狗经济”,尽管企业规模不大,但其生产竞争能力却不小,当然这里所说的以中小企业为主,并不排除集群中有大企业的存在。据浙江省1999年私营企业调查数据表明,尽管全省经济规模达到几十亿的产业集群已达200多个,但就单个企业规模来看仍然不大。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产业集群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技术和资金的支撑,不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目前我国的绝大部分产业集群所涉及的领域都为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这些产业的进入门槛很低,对企业的规模、技术、资金以及劳动力的素质都要求不高,有的产品甚至由家庭式作坊就能完成。
    2.我国的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型企业。尽管在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中,大量生产经营灵活的中小企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即存在着广泛的低水平重复发展,导致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分散和浪费,不利于大企业和大品牌的培育。
    3.在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不能准确把握自身定位,不是缺位就是越位,影响了集群的顺利发展。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过程中,不能很好定位其身份,其政府行为往往给产业集群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1.加强政府的对产业集群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权威性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机构
    权威性的组织建设是发挥政府引导、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建议设立由机群所在地领导、有关部门及各县(市、区)政府负责人参与的、强有力的领导工作机构。统一、协调、指挥、落实发展产业集群的规划、政策和措施。加快协调有关各部门及各县(市、区)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沟通,监督有关产业集群规划、政策和措施的具体实施;积极引导、调整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专业化园区,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
    2.加强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引导,研究制定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制定各产业集群发展的专项规划,积极促进相关产业的合理集聚和布局。要组织专业人员对产业集群内目前的各产业进行分析比较,即对现有产业集群从设备、产品、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各方面进行整合,
    二是制定各产业集群和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配套政策。通过政策调整现有产业集群内部结构,完善产业链,整合现有产业集群内的各种资源。
    3.整合和完善工业园区,构建产业集群发展载体
    一是整合全产业基团各类工业园区。要把现有各级各类开发园区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加紧研究对产业集群各级各类开发园区的整合,重点扶持产业集群规划发展的工业区,完善园区硬件和软件的产业集群配套功能,降低入园聚集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和加快园区产业聚集的能力提升。
    二是要紧紧围绕入园企业集聚,打造产业集群的园区品牌。调整改造、创新、提升入园企业产品品牌,统一打造园区产业集群品牌形象,形成园区整体产业集群品牌效应,提高园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三是提高园区的创新功能。对纳入产业集群规划的工业园区建设,要强化产业集群的特色,要注重提高集群的科技含量。要提升园区对产业集群创新的服务功能。
    4.强化技术创新,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
    根据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产业、产品技术发展计划,围绕这个计划开展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着力培育和创造生产要素。
 一要在产业集群中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某些基础性科研、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扶持。政府通过制度创新,帮助创业者向专业化发展,促进企业间的劳动分工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通过区域营销发展产业集群,进而构筑区域创新网络。积极促成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及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网络的形成,形成有效的学习机制,促进知识传播扩散,实现集群创新要素和创新网络的协同互动。
    二要由政府科技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企业建立技术开发、创新的风险投资基金,并促进金融部门完善有利于产业集群企业创新的投融资体制和政策。
 三要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形成产业集群有关的创新网络环境,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基础设施。
    5.促进完善产业集群社会化服务,搭建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中介支撑体系
    第一,产业集群社会化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可初步定位:以网络、技术为依托,政府机构负责投资、组织和协调,并吸纳民营等其他资本,建立服务机构,整合分散在有关企业的各类资源,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市场化服务平台。
    第二,各类服务中心及中介机构的筹建工作应由政府出面选择一家依托单位牵头,市场化运作,规划具体实施方案,并建立一套统一的、合理的运行机制和运作模式;要围绕产业集群的目标产业集群特色,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第三,产业集群的社会化服务平台主要包括:(1)产业信息中心:通过信息网络,构建基于各类专业数据库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收集、发布各类产业集群的专业信息,为相关企业提供行业政策法规、行业信息、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产品报价、企业供求协作等专业服务;(2)产业集群的共性技术研发及应用中心:承担有关产品先进制造工艺设计、三维测量、图形测绘、数控加工、国内外先进加工设备的发展动态跟踪。(3)产业集群的相关产业培训中心:承担不同层次、不同时间需求人员的专业培训、企业管理知识培训、上岗资格鉴定、人才引进及交流、学术研讨及企业文化培训等等;(4)产品展示及交易中心:承担有关产业集群内优质产品展示、原材料及标准件集中交易等等;(5)企业发展融资担保中心:承担各类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贷款的抵押担保,为集群内中小企业发展融资 提供帮助;(6)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市场中介机构。
    6.加强舆论宣传,强化商品经济和集群化意识
    政府要鼓励和促进各种媒体围绕产业集群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的介绍、发动、宣传、教育等工作,如电视要设产业集群专栏节目,报纸要设产业集群专版,网络要建立产业集群专业网页等等。不能只是一般的新闻报道,要有理论介绍、思想观念的引导、相关企业介绍、经验交流、工作总结、技术产品展示、品牌宣传、人物专访、问题探讨等等。不仅是对外宣传的需要,更是对本地大众转变思想观念、消除传统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落后思想、形成发展产业集群的共识、树立全新的市场经济竞争合作的观念和产业集群化意识的迫切需要。